close

第一冊

篇目

作者/出處

備註

哲學家皇帝

陳之藩

 

師說

韓 愈

 

左忠毅公軼事

方 苞

 

一對金手鐲

琦 君

 

廉恥

顧炎武

 

〈檀弓選〉

《禮記》

四章

學問之趣味

梁啟超

 

司馬季主論卜

劉 基

 

始得西山宴遊記

柳宗元

 

看不見,可是你依舊存在

蔣經國

為陳懷生中校的銅像揭幕而寫

十一

桃花源記

陶 潛

 

十二

談靜

張秀亞

 

十三

項脊軒志

歸有光

 

十四

明湖居聽書

劉 鶚

 

十五

飲馬城窟行

佚 名

 

第二冊

篇目

作者/出處

備註

黃花岡烈士事略序

孫 文

 

岳陽樓記

范仲淹

 

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

朱光潛

 

墨池記

曾 鞏

 

豐子愷

 

長干行

李 白

 

口技

蒲松齡

 

教戰守策

蘇 軾

 

劉老老

曹 霑

 

與元微之書

白居易

 

十一

道德的勇氣

羅家倫

 

十二

世說新語

劉義慶

五章

十三

翡冷翠山居閒話

徐志摩

 

十四

出師表

諸葛亮

 

十五

古體詩選

 

 

 

(一)飲酒之五

陶 潛

 

 

二)贈衛八處士

杜 甫

 

第三冊

篇目

作者/出處

備註

黃州快哉亭記

蘇 轍

 

秦士錄

宋 濂

 

失樓臺

王鼎鈞

 

指喻

方孝孺

 

燭之武退秦師

左傳

 

段太尉逸事狀

柳宗元

 

陳情表

李 密

 

范進中舉

吳敬梓

 

國殤

屈 原

 

諫逐客書

李 斯

 

十一

察今

呂氏春秋

 

十二

山谷記載

楊 牧

 

十三

晚遊六橋待月記

袁宏道

 

十四

新五代史伶官傳序

歐陽修

 

十五

近體詩選(一)

 

 

 

(一)八陣圖

杜 甫

 

 

(二)宿桐廬寄廣陵舊遊

孟浩然

 

 

(三)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

王 維

 

十六

近體詩選(

 

 

 

(一)山行

杜 牧

 

 

(二)黃鶴樓

崔 顥

 

 

(三)登金陵鳳凰臺

李 白

 

第四冊

篇目

作者/出處

備註

臺灣通史序

連 橫

 

騾說

劉大櫆

 

留侯論

蘇 軾

 

義田記

錢公輔

 

散戲

洪醒夫

 

六國論

蘇 洵

 

琵琶行并序

白居易

 

縱囚論

歐陽修

 

馮諼客孟嘗君

戰國策

 

蒼蠅與我

林文月

 

十一

祭十二郎文

韓 愈

 

十二

遊褒禪山記

王安石

 

十三

用奇謀孔明借箭

羅貫中

 

十四

典論論文

曹 丕

 

十五

詞選(一)

 

 

 

(一)清平樂

李 煜

 

 

(二)蘇幕遮

周邦彥

 

十六

詞選(

 

 

 

(一)念奴嬌 赤壁懷古

蘇 軾

 

 

(二)賀新郎 別茂嘉十二弟

辛棄疾

 

第五冊

篇目

作者/出處

備註

社會的不朽論

胡 適

 

正氣歌並序

文天祥

 

赤壁賦

蘇 軾

 

魯智深大鬧桃花村

施耐庵

 

醉翁亭記

歐陽修

 

諫太宗十思疏

魏 徵

 

訓儉示康

司馬光

 

情采

劉 勰

 

蓼莪

經》

 

八通關種種

陳 列

 

十一

水經江水注

酈道元

 

十二

宮之奇諫假道

左傳

 

十三

莊子寓言選

莊 子

 

 

(一)庖丁解牛

 

 

 

(二)濠梁之辯

 

 

十四

訓蒙大意

王守仁

 

十五

散曲選(一)

 

 

 

(一)大德歌 

關漢卿

 

 

(二)沉醉東風 漁父詞

白 樸

 

 

折桂令 九日

張可久

 

十六

散曲選(

 

 

 

題西湖 全曲十二支錄六

馬致遠

 

第六冊

篇目

作者/出處

備註

大同與小康

禮記

 

髯客傳

杜光庭

 

勸學

荀 子

 

現代詩選

 

 

 

(一)錯誤

鄭愁予

 

 

(二)不繫之舟

林 泠

 

張中承傳後敘

韓 愈

 

梁實秋

 

過秦論

賈 誼

 

剪掉散文的辮子

余光中

 

觀行

韓 非

 

鴻門之宴

司馬遷

 

十一

與陳伯之書

丘 遲

 

十二

召公諫厲王弭謗

國語

 

十三

韓詩外傳選

韓 嬰

四篇

十四

曾國藩日

曾國藩

五篇

十五

琵琶記 糟糠自厭

高 明

 

 

註:

高中國文教科書,民國88年以前統一由國立編譯館編印,稱為標準本,或統編本;民國88年以後,高中國文教科書開放由各出版社自行編印,稱為審定本。

 

我於民國77年調任高中國文老師,到民國93年自願退休,擔任高中國文老師15.5年,教過4年高三、5年高二和6.5年的高一;其中使用審定本的時間為4.5年:高一2.5年,高二和高三各一年。使用標準本的時間佔大部分為11年:高三3年、高二和高一都是4年。

 

上文篇目就是我在使用標準本上課11年期間,摘錄下來的教學筆記的一部分。點開篇目可見該篇課文的分段大意主旨與文體,就是我當時上課的重點,可以幫助同學迅速掌握文意脈絡以及文章作法,是國文科應考的準備方法;套用到一般的課外閱讀,也是一種極佳的增廣見聞的方式。

 

by 甲多先生 @2024.08.01 臺灣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甲多法老 的頭像
    甲多法老

    甲多法老的部落格

    甲多法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