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潭名村

 

我是大潭人,準確一點的說,是大潭村的人。

 

大潭,是一個臺灣傳統的地域名稱,早期全臺稱大潭的村里共有四個,原來是31里;現在是13里:分別處於桃園、嘉義、臺南和屏東。

 

原來的31里是:

1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

2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

3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

4屏東縣東港鎮大潭里

 

現在的13里是:

1桃園市觀音區大潭里

2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

3臺南市歸仁區大潭里

4屏東縣東港鎮大潭里

 

民國67年、西元1978年,臺南縣七股鄉的「頂潭」、「台潭」2村合併為「大潭村」,使得全臺稱大潭的村里增為五個,新增的是:

5臺南縣七股大潭村,全臺的大潭成為41里。

 

民國99年、西元20101225日,原臺南縣與臺南市合併,臺南縣七股鄉改稱臺南市七股區,七股大潭村改稱七股區大潭里,全稱是:

5臺南市七股區大潭里,全臺的大潭成為14里。

 

在我有生的七十二年裡,第2的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、和第4的屏東縣東港鎮大潭里,一直堅持它們原有的名稱不變,是村就是村,是里還是里。

 

2的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,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。

 

民國四十二年,我出生在嘉義縣新港鄉的大潭村,常住到15歲,換了三個地方讀完六年小學,考到嘉義讀完三年初中,到15歲考上屏東師專為止;讀初中時仍住在家裡,每天搭乘嘉義客運上下學。

 

到了屏東不能再說我是大潭人,因為大潭太小了,別人不知道那是個什麼地方,只能改稱我是嘉義人。那個時代,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回娘家、是回到雲林縣的北港,嘉義縣的新港還沒有像今天那麼有名,連說我是新港人,都要叫一大票人瞠目結舌的不知道我講的是啥米。

 

4的屏東縣東港鎮大潭里,位在我就讀師專的屏東縣境內,屏師61級丙班的蘇秀梅學姊,就住在這裡的一之七號。我住在屏東念書的五年裡,也曾經利用星期假日前往巡禮一番,有如探視長兄表親之家云。

 

原來第1的桃園縣觀音鄉大潭村,和現在第1的桃園市觀音區大潭里,是距我現住地最近的大潭,與海相臨。民國六十三十九日,到民國六十四二十日,我當兵下部隊時,在通信地址為「桃園下湖郵政75501號信箱」的桃園駐地,住過一年零兩個多月,卻不曾到過它的附近;一直要等到民國七十八年底、我買了第一部465-0918的裕隆小客車以後,才帶著家人搭車乘風、一同前往瀏覽過。

 

原來第3的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,是我兩個同班同學的家。學號六號的黃永錚,住在這裡的120號;學號二十八號的黃文賢,住在78號。那時屏師一個班級不過45個人,就有兩個住在同一個村子裡,那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啊。我班還有另外兩個同學,32號的邱茂榮、和23號的邱金榮,也住在同一個村子、甚至就住在同一個家門裡。但是那個不算,因為他們是親兄弟,讀師專之前的就學年級不相同之故也。

 

同住在一個村子裡的兩個同學,初中可能不同校,在那個還不作興越區就讀的年代,小學一定會同校。因為一個村子不可能被分成兩個學區的,在人口擁擠的都會區都不可能發生了,何況是在人煙稀少的鄉下?而同一個學校的畢業生,要同時考上同一個師專,同樣的,機率也不高。我初中畢業時,班上的朱英毅同學,與我同時報考屏東師專,因為他的哥哥朱英川,已經考取並且就讀屏師,正要升上二年級。我倆結伴從嘉義前往屏東應考。兩個初中剛畢業的小孩,第一次出遠門,家人都不放心。朱英毅家派他的哥哥朱英川陪同;我大姊派她的大兒子陳松柏帶我。陳松柏是朱英川的同學,叫我舅舅,比我還大兩歲。初試結果我錄取了,朱英毅沒有;其實朱英毅的在校成績,一向都排在我的前面、很前面的。他是運氣不好,但也印證了同校同學、要同時錄取相同的師專,的確困難。英毅同學後來就讀省嘉中,順利進入大學,功課表現與他就讀初中時的成績相當。

 

我在屏師的前四年校長張效良,也曾經跟我們講過一個故事。說:校長的同學在南部的某初中擔任校長,有一次兩人碰面,校長的同學如真似假的跟他抱怨道,你們屏師的招生有黑幕。校長問他,此話怎講。校長的同學說:我校的第一名都沒有考上。校長笑笑的回答道,那不算什麼。我校一年只招收新生180名,但是來報考的學校就有兩三百個之多,每個學校都有個第一名,就算錄取的全部都是各校的第一名,也只能錄取到180個學校的,另外學校的那些第一名,就通通都礙難獲選了,你說這有什麼好覺得奇怪的呢!

 

我報考屏師那一年,屏師的錄取率大約百分之五,報名人數將近三千,報考的初中學校,一如校長所言有兩三百個之多,那報考的村莊呢,一定要超出此數數倍。成千上百個村莊要角逐180個席位,已經是非常非常之難了;何況是要同時擠進我班更少的45個名額。你看!我那兩位同學所來自的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,是何等的菁英中的菁英之村啊!

 

果然在這一片傑靈的風水寶地上,於九十一學年度,誕生了一所有名的私立「長榮大學」,臺鐵並且以「長榮大學」作為經過大潭村鐵路車站的站名,是臺鐵兩處最長火車站名的其中之一。

 

黃永錚同學,師專畢業時跟我一起北來漂泊,分發在平溪國小。650721我在緊張的準備及參加插考的忙瑕中,聽說與我同住的同事洪震輝調回高雄去了,找報紙來一看,發現同學黃永錚、也和剛分發來興南同事才一年的、屏師64級丁班的學妹李梅慧,一同調回臺南市去了。

 

670210南下參加同學會、暨9號同學蔡錦德的婚宴,勾留竟日,晚睡黃在臺南租住處的樓頂,第一次拜見大嫂。671117黃與15號同學陳佳珍,一起到板橋教師研習會來受訓,匆匆一見。711023晚,與黃永錚約在西門町見面,他與大嫂帶著兩小,問我小孩數?答曰:一小;也在的16號同學王春安,則沒有說。

 

難得北來一次,本來他是應該到我家來讓我接待的,只因為他是帶著全家來的,體諒到我的城市蝸居,選擇了約請我在他下榻的旅館附近見面,真是真朋友的真性情。

 

760205黃來電,說他與24號莊國明同學、和5號的同學張添財,同班三人考上了主任;之後他們北來儲訓時也聚過。800210上午1100,我南下到17號同學鄭文山主持的臺南華聲語文中心報到,準備參加同學會。1200到臺南大飯店餐廳聚會,兩位導師加上19位同學參與,三點多結束。會後有16位同學到8號同學林安貴家,晚餐林在一家土雞城請客,飯後我跟黃永錚第二次回他家過夜;兩次叨擾都不在大潭。隔天上午去市區看過黃服務的學校後,黃帶我到臺南火車站搭1135的莒光號北回。

 

810926黃北來公幹,夜宿在時任銀行課長的16號同學王春安家。翌日,王在一家餐廳設宴款待他,邀請北漂同學一起作陪。上午915,黃就從王家來電催促。中午吃飯,六個同學圍坐一桌,有如民國六十二年八月一日,大家結伴前來板橋國小報到的場景,只有23號的邱金榮沒有聯絡上。

 

民國九十二年暑假,黃永錚同學從臺南市龍崗國小的主任職位上榮退。

 

與黃最近的一次見面,是在民國一百零二年之後,黃跟嫂子北來參與教會的活動,時任臺銀經理的16號同學王春安,在新莊體育館餐廳為他洗塵,他特別來電邀我前去一晤。得知他:退休後,回老家自己的田地上蓋了新房,與他的弟弟比鄰而居,也邀請我趁便前往一探。現在他的這個新家,應該就是位在臺南市歸仁區的大潭里了。

 

他原先住的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老家,我也去過,是我們還在念書時。他家就有兩大潭的魚池,養了許多吳郭魚。特別的是,他家的廁所就蓋在魚池上面,大小便直接入池。他告訴我,人的大便是吳郭魚最好的飼料。聽來有點像是狗以大便供養佛陀一樣的神奇。

 

最近一次的見面,聽他說了他的農耕體驗,還鄭重的勸告我,玉米梗所煮出來的湯千萬不要喝,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農藥殘留。他說,鄉下農民種玉米,為了減低蟲害,往往使用大量的農藥。這農藥不是用噴灑的,而是直接埋在根底下的土壤裡,隨著玉米根莖的生長往上擴散,因此所有的蟲子都害怕,才造就了一根根結實纍纍的玉米!他在老家的農作裡,恐怕也難免會有這種玉米的產生吧。

 

另一個住在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的黃文賢,也是師專時極好的同學之一。我們都是國樂團的老團員,除了參加自己團的集訓以外,也參與帶學弟妹的成團練習工作。民國63年到民國64年的當兵服役期間,我們在臺北附近經常往還,連移防到了金門,都還有空見到面。退伍以後,南北相隔,音訊就少了。

 

與他最近的一次見面,是在他女兒大約兩歲的時候,他們夫妻倆,第二度帶小孩北來就醫,我與妻子前往醫院探視。嫂子是屏師63級丙班畢業的學妹,在校時我們也是相熟的。她是繼我之後擔任校國樂團的梆笛主奏,比賽那年,他們也跟我們一樣,蟬聯了冠軍。

 

最近聽到他們的消息,是1130411在新莊,得自11號同學毛金津的轉述。我向去年同學會見過黃的毛打聽黃女兒的近況,毛說他沒有特別注意,應該沒什麼問題;又說他們有一個小孩在美國,最近兩老才相偕前往探視,還盤桓了一段時日才回來。

 

屏師畢業時,修讀語文組的黃文賢,把他一大本的中國文學發達史課本,送給讀美勞組的我,說他已經讀過了,要讓我讀。這是一本劉大杰有名的中國文學發展史」在臺灣的版本。書的封底內頁,有黃用毛筆寫的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大字,和用鋼筆寫的劉大杰先生寫」小字;書的封面內頁,則用毛筆書寫三直行大字:左上「屏東師專」,中行「六二甲 黃文賢」,右下行台南縣歸仁鄉大潭村78」,分別標誌著這書使用者的學校、班級、姓名和居住地址。黃的這一本大書,六十五學年度、我插班考上輔大夜間部中文系時就用上了。

 

民國九十二年暑假,黃文賢同學從高雄縣阿蓮鄉阿蓮國小退休,就定居在高雄市的阿蓮區。他昔日的大潭,也跟我的大潭一樣,都成了我們的第一個故鄉、出生和成長直到15歲的故鄉。

 

此時,大潭同是我們的故鄉;往上一層看,他的故鄉在歸仁、我的故鄉在新港;再往上一層看,我的故鄉在嘉義、他的故鄉在臺南;再更往上一層看,我們的故鄉又都同在臺灣了。你看,神奇否?

 

5的臺南縣七股大潭村,誕生得比我晚廿五年;它的今身、臺南市七股區大潭里,更是小了我有57歲之多,我只能在網路上探觸,至今沒有親踩的計畫。屏師的同學中,只有43號的陳榮村,跟它有或即或離的瓜葛。陳榮村不住在大潭,而是住在它的上一層、七股鄉,師專畢業時,他的通訊地址寫的是:臺南縣七股鄉槺榔村12號。陳同學在校時專攻網球,不曾跟我們在國樂團混過,因此我們並不是很熟,畢業前後都不曾造訪過他家。

 

時隔51年,為了七股鄉的大潭村,想看看他的家距與我家鄉同名的地方有多遠,才發現到同學的老家,早已經在民國107129日,就被併入了義合里。如今的義合里和大潭里,分處在七股區的前後兩端、一南一北,十分遙遠。

 

師專畢業後,我選擇北漂來插考上學就讀,他則選擇返鄉服務,不清楚他分發的第一個志願是哪個學校,只知道他後來考上了主任;新的主任依例都會離開原校他去的。也不清楚他後來又歷經了那些升遷,只知道,民國九十七年暑假,陳榮村同學從臺南縣七股鄉大文國小的主任職位上榮退,就定居到學校隔壁的佳里鎮上去,徹底離開了他出生和成長的七股鄉老家。

 

退休以後,他仍留在他從讀書時期就專精的網球領域,比賽、訓練或擔任裁判,數十年不間斷。民國1134月,陳北來擔任全中運軟網副裁判長。13日晚上630,曾在臺北縣擔任13年校長的18號同學蔡芳坤,在新莊思源路3329號的幸福讚飯店,假同學會名義,設宴款待陳同學,邀請居留在北部的同學與會。原分發在臺北市雨聲國小的13號溫騰光班長溫擔任我班13年級的班長。4年級的班長是42號的黃雖聰,5年級的班長是34號的張進發最先到,接著是來自板橋的10號吳炯煊和來自三峽30號的我,然後是主人和16號王經理連袂而來。少頃,很少出現的23號邱金榮,居然也從永和輾轉過來了。最後到的是新莊在地的11號毛金津,他是擺脫了萬難前來參加的。

 

這次少的還是原分發在臺北縣南返的黃永錚,661225北來同學齊聚在新莊王春安新家,祝賀邱金榮高考及格時,他就開始缺席了。雖然他已經調回去超過了48年,感覺他仍是我們在北的一分子。倒是分發在臺北市,畢業報到就跟我們不同路的溫教授,難得第一次與我們這些原分發在臺北縣的人同框。701031溫考上稅務高考時,我們也只有在電話裡給他祝賀,同學並沒有特別的聚會。

 

蔡芳坤同學,屏師6218號,原分發在淡水水源國小,轉調新莊國泰國小,與11號毛金津、16號王春安,三位同學一校同事。六十五學年度插班考上淡江大學夜間部保險系。民國八十年考上校長,四十歲即擔任瑞濱國小校長,820602在瑞濱任上,曾經邀請我到他的學校,跟他們的老師談兒童的作文教學。860801蔡調任新莊昌隆國小校長,於940731榮退,擔任校長13年。

 

蔡跟黃文賢一樣,都是我們校國樂團的成員,在校課後活動接觸的時間長,本來就相知甚深;加上我倆都是選修美勞組的同學,過從亦密。他的家就在屏東市的民生路,距離學校不遠。我曾去他家吃過飯,也曾在他家住宿過。民國611225日、五年級上學期末,我們與24號的莊國明和33號的陳長瑞,在屏師學生活動中心,共同舉辦了四聯畫展」,展出3天。蔡是展出畫作最多的一個。

 

文中提到的同學,都加上了學號;上文也說過,我們班有45個人;其實不是很完全。師專一年級開學的時候,我們班的確有45個人,我是第30號;可是畢業時,我所拿到的畢業生服務手冊」,編號卻是029,原因是一年級下學期的時候,編號第一的曾炳煌,不知為何突然休學了,因此我們全部的人都要前進一號。可是我們所有人的號碼,在一年級還沒結束前,彼此都已經記得滾瓜爛熟了,因此不管過了幾十年,那個原來的號碼,仍然不時會從我們的腦海中閃過,並且不經意的就從我們的嘴巴裡蹦出來。

 

班上少的不止編號1號那個人。畢業以後,同學連絡聚會經常舉辦,每次大家都會抱怨,有一個名叫陳進祥的同學失聯了。陳同學,編號第39,一直到五年級下學期,他人都是還在班上的,只是他平常少言寡語,我甚至不記得有沒有跟他說過話。畢業後,他忽然就不見了,每個同學都互相打探,想知道他到底怎麼了,直到這一陣子,我為了找尋黃永錚和黃文賢的老家地址,翻閱塵封了51年的畢業同學錄,才豁然開解,知道陳進祥同學怎麼了。

 

原來,我班編號39的陳進祥同學根本沒有畢業,畢業同學錄裡不但沒有他的大頭照(還有一位17號的鄭文山同學,也沒有留下大頭照來。但是預定貼版的位置還在,只不過是鄭同學在截稿前,一直來不及把照片送到罷了,畢業生的通訊錄裡也沒有他的聯絡地址,在畢業離校前、製作畢業同學錄的當下,這件事就已經是確定的了。奇怪的是,參與同學錄編輯的29號蔡清波,參與設計的16號蔡芳坤、24號莊國明,和參與會計的28號黃文賢,卻都沒有發現覺知,以致大家一直都在不停的找他。

 

我班缺的第一號,第二年補到63甲的最前面,跟他們同班同學、晚我們一屆畢了業,大頭照和通訊錄都跟他們班放在一起。第39號,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臨時休學了;如果是的話,等他復學時,我們都已經離開了學校,不會知道他跟哪一年哪一班的學弟一起畢業。即使他也跟1號同學同班,與63甲一起畢業了,他也不會再跟我們同列在一班上,如同1號同學般。只是他只在人家班上一年,終究比不上在我們班五年同窗的情誼深厚啊。屏師62甲的1號和39號同學,雖然不能跟我們同列在畢業班名冊裡,但是他們的身影,卻永遠都跟我們同在一個班裡的。

 

最終,我們這一班,從原先的45個人,減縮成43個人;每個人的學號都得減,39號以前的減一號,39號以後的減兩號。這43個人的43個通訊地址裡,住在「大潭村」的就佔了三個,比住在其他同一個村里的同學數量都要多,甚至與來自高雄縣杉林鄉、和臺南縣柳營鄉的同學數相等:我住在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的108號;黃永錚和黃文賢、分別住在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的120號和78號。

 

大潭,是大的潭子之義。潭,深水池。如:「日月潭」、「百花潭」、「龍潭虎穴」。教育部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」這樣說。

 

有大就有小,所以小潭也是會有的,且數量通常要比大的潭多得多。一個地方有很多的小潭,某一個小潭不會單獨成為地方的代表,所以沒有名叫做「小潭」的地方;但是如果是大潭,它就足以成為當地的特殊景觀,所以「大潭」就可能成為當地的地名。從一個只佔部分的自然地貌,轉變成代表整個地域的名稱,在修辭學上叫做借代、是以部分代替全體的借代。

 

潭,是一個名詞;加上形容詞「大」字加以修飾後,大潭,還是一個名詞、一個普通名詞。但是等到它被借代成為一個地域的名稱時,它就變成為專有名詞了。這個專有名詞,再套上行政區劃的村里等單位後,就會成為我們居住地址的一部分。在行文或口述時,可以省掉行政區劃的單位,就直接以被借代的專有名詞來表示,這在修辭學上叫做省略。

 

所以文章開頭:我是大潭人,並沒有說錯,大潭人是大潭村人的省語。只是當我出生時,全臺的大潭村」並不是只有一處,這樣的說法容易造成誤會。

 

大潭人,也不僅是大潭村人的省語,還是大潭里、鄉、鎮、區、縣、市人的省語,如果這些地方行政區域名有稱作大潭」的的話。所以居住在桃園、臺南和屏東的大潭里人,也都可以自稱:我是大潭人;這個大潭人,是大潭里人的省語。民國991225日以前,黃永錚說:我是大潭人,指的是大潭村人,是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人。今天黃永錚又說:我是大潭人,指的是大潭里人,是臺南市歸仁區大潭里人。

 

我則沒有影響,不管我什麼時候說:我是大潭人,指的都是大潭村人,是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人。如今全臺五個名為大潭」的村里,僅剩一個稱作「」的了,就是我的故鄉、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。於是,我若是說,我是大潭村的人,那便是最準確無疑的說法了。

 

by 甲多先生 @ 2024.09.28臺灣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甲多法老 的頭像
    甲多法老

    甲多法老的部落格

    甲多法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