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課:雅量
作者:宋晶宜
大意:
(一)(舉看衣料事)說明各人觀點不同。
(二)說明各人對同一物事有不同的感覺。
(三)說明觀點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。
(四)(以賣布和賣鞋為例)說明人各有不同的喜好。
(五)說明人與人之間的愛憎也不相同。
(六)說明我們應有容忍和尊重他人看法與觀點的雅量。
(七)說明我們為了減少摩擦,增進和諧,必須努力培養雅量。
主旨:說明我們必須培養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雅量,以增進和諧,減少摩擦。(篇末)
文體:(軟性的)論說文
第八課:雅量
作者:宋晶宜
大意:
(一)(舉看衣料事)說明各人觀點不同。
(二)說明各人對同一物事有不同的感覺。
(三)說明觀點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。
(四)(以賣布和賣鞋為例)說明人各有不同的喜好。
(五)說明人與人之間的愛憎也不相同。
(六)說明我們應有容忍和尊重他人看法與觀點的雅量。
(七)說明我們為了減少摩擦,增進和諧,必須努力培養雅量。
主旨:說明我們必須培養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雅量,以增進和諧,減少摩擦。(篇末)
文體:(軟性的)論說文
練習一
二、世界上最美麗的畫
大意:
(一)記敘畫家一心要畫出世界上最美麗的畫。
(二)記敘傳教士認為信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畫。
(三)記敘新娘認為愛情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畫。
(四)記敘軍人認為和平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畫。
(五)記敘畫家發現世界上最美麗的畫,原來是可愛的家。
主旨:說明家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畫。(篇末)
文體:記敘文
練習一
一、亡羊補牢
大意:
(一)記敘楚襄王愛好玩樂,不理政事。
(二)記敘楚襄王不相信莊辛的勸告
(三)記敘楚襄王後悔不聽莊辛的話。
(四)記敘楚襄王接受莊辛「亡羊補牢」的勸告。
主旨:說明亡羊補牢,為時未晚。(篇末)
文體:記敘文
第七課:父親的信
作者:林良
大意:
(一)記敘你們的談話使我想起童年。
(二)記敘我小學時代的幾個好朋友。
(三)記敘我發現你們正在享受熱熱鬧鬧的童年。
(四)說明交友是一件有益的事。
(五)記敘我從朋友那兒得到的益處。
(六)說明交友的最大好處。
(七)說明交朋友時應該注意的事。
(八)(以書的譬喻)說明朋友能增長知識,擴充生活經驗。
(九)說明朋友能使生活豐富有意義。
(十) (補敘)我知道也喜歡你多交朋友。
主旨:說明朋友可以增長知識,擴充生活領域;所以我們要多交朋友。(篇末)
文體:
(一)形式:應用文(書信)
(二)內容:論說文
第六課:鄉下人家
作者:陳醉雲
大意:
(一)記敘鄉下人家屋前瓜架是美麗的裝飾。
(二)記敘鄉下人家門前場地上種的花。
(三)記敘鄉下家屋後種的竹。
(四)記敘鄉下人家養的雞。
(五)記敘鄉下人家養的鴨。
(六)記敘鄉下人家的晚飯。
(七)記敘寄住在鄉下人家瓜架上的紡織娘。
(八)抒寫對鄉下人家擁有靜夜的嚮往。
主旨:抒寫對鄉下人家恬靜生活的嚮往。(篇末)
文體:記敘文
第五課:五言絕句選
一、登鸛雀樓
作者:王之渙
主旨:抒寫登高望遠的感想。(篇末)
文體:抒情詩(絕句)
二、塞下曲
作者:盧 綸
主旨:抒寫將軍功成未徹的鬱結之情。(篇外)
文體:記敘詩(絕句)
第四課:母親的教誨
作者:胡 適
大意:
(一)記敘每天清晨母親對我的訓勉和督促。
(二)記敘母親在我做錯事時的責罰方式。
(三)(舉一個「嚴厲管束」的實例)反襯母親對我的關懷和慈愛。
(四)抒寫對母親嚴厲教誨的感謝。
主旨:(藉母親嚴厲管束的故事)抒寫對母愛的感謝。(篇末)
文體:記敘文
第三課:夏夜
作者:楊 喚
大意:
(一)抒寫夏夜初臨給人的富麗感覺。
(二)描寫夏夜靜謐的情景。
主旨:抒寫夏夜的富麗和靜謐。(篇外)
文體:抒情詩(新詩)
第二課:我們的校訓
作者:蔣中正
大意:
(一)說明我們在學校裡讀書,最要緊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。
(二)說明「做人的道理」就是我們的校訓。
(三)說明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,就可以成為健全的國民,做一番純正的事業。
主旨:說明什麼是做人的道理,要怎樣去實踐,以使學生成為健全的國民,做一番純正的事業。(篇末)
文體:
(一)形式:應用文(演說辭)
(二)內容:論說文
第一課:國歌歌詞
作者:孫文
大意:
(一)說明三民主義是我們革命建國的依據和理想。
(二)說明我們在建國歷程中所應秉持的精神和態度。
主旨:說明三民主義是我們革命建國的依據和理想。(篇首)
文體:
(一)形式:應用文(訓詞)
(二)內容:論說文
12-12: |
左忠毅公軼事 作者:方 苞 |
大意: |
(一)自「先君子嘗言」至「惟此生耳」 記敘左公識拔史公,並以「他日繼吾志事」相期許。(左公之忠) |
|
(二)自「及左公下廠獄」至「皆鐵石所鑄造也」 記敘史公冒死探獄,卻遭左公怒斥驅趨而出。(左公之毅) |
|
(三)自「崇禎末」至「下恐愧吾師也」 記敘史公忠勤國事,不愧乃師。(史公之忠) |
|
(四)自「史公治兵」至「拜夫人於堂上」 記敘史公不忘師恩。(史公之義) |
|
(五)自「余宗老塗山」至「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」 記敘本文所敘由來。 |
主旨: |
藉左公與史公的師門情誼)描寫左公的忠毅精神。(篇外) |
文體: |
記敘文。 |
12-9: |
祭妹文 作者:袁 枚 |
大意: |
(一) (一)自「乾隆丁亥冬」至「而奠以文曰」 記敘祭妹的時地。 |
|
(二)自「嗚呼汝生於浙而葬於斯」至「寧知此為歸骨所耶」 抒寫其妹不能歸葬的感嘆。 |
|
(三)自「汝以一念之貞」至「或未必艱貞若是」 抒寫其妹識書艱貞乃受作者之累。 |
|
(四)自「余捉蟋蟀」至「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」 抒寫兒時共處同悲同喜之情狀。 |
|
(五)自「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」至「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世」 抒寫因妹死而身後吾所託的傷痛。 |
|
(六)自「前年予病」至「教從何處呼汝耶」 抒寫日後再並無妹可呼的哀傷。 |
|
(七)自「汝之疾也」至「而竟已乎」 抒寫兄妹情感之深厚。 |
|
(八)自「汝之詩」至「可能告我」 抒寫「吾死誰埋」之悲哀。 |
|
(九)自「朔風野大」至「嗚呼哀哉」 抒寫祭罷猶不忍乍離之感傷。 |
主旨: |
抒寫妹死葬妹的哀情。 |
文體: |
形式為應用文(祭文);內容為抒情文。 |
12-7: |
廉恥 作者:顧炎武 |
大意: |
(一)自「五代史馮道傳論曰」至「是謂國恥」 (引「新五代史‧馮道傳論」)說明四維的重要。 |
|
(二)自「吾觀三代以下」至「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」 說明恥尤為重要。(為四維之首) |
|
(三)自「頃讀顏氏家訓」至「能無愧哉」 (舉「齊士夫教子」事)說明士大夫之無恥,是謂國恥。 |
主旨: |
說明廉恥與國運興衰的關係。(篇腹(二)) |
文體: |
論說文。 |
12-5: |
西湖雜記 作者:袁宏道 |
2 |
晚遊六橋待月記 |
大意: |
(一)自「寒食後雨」至「勿滯也」 記敘雨後遊六橋的原因(在與桃花作別)。 |
|
(二)自「午霽」至「以為樂」 抒寫與友飲遊之樂。 |
|
(三)自「偶艇子出花間」至「蕩舟浩歌而返」 記敘盡興而返。 |
主旨: |
抒寫雨後遊六橋之樂。(篇腹(二)) |
文體: |
記敘文。 |
4 |
雨後遊六橋記 |
大意: |
(一)自「西湖最盛」至「為夕嵐」 說明西湖之盛(為春日、月夜、朝煙、夕嵐)。 |
|
(二)自「今歲春雪甚盛」至「竟不忍去湖上」 描寫西湖春景。(梅、杏、桃花相次開發) |
|
(三)自「由斷橋至蘇堤一帶」至「豔冶極矣」 描寫斷橋至蘇隄一帶人花爭豔。 |
|
(四)自「然杭人遊湖」至「安可為俗士道哉」 說明西湖月景別有一番趣味(先評杭人遊湖時間不對)。 |
主旨: |
抒寫待月西湖之趣(妙不可言,亦不可為俗士道)。(篇末(四)) |
文體: |
記敘文。 |
12-4: |
項脊軒志 作者:歸有光 |
大意: |
(一)自「項脊軒,舊南閤子也」至「珊珊可愛」 記敘修葺後的項脊軒幽雅可愛。 |
|
(二)自「然余居於此」至「令人長號不自禁」 (藉軒中遺事)抒寫對母親與祖母的懷念。 |
|
(三)自「軒東故嘗為廚」至「殆有神護者」 記敘余(作者)居時,軒凡四遭火,得不焚,似有神護。 |
|
(四)自「項脊生曰」至「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」 (藉蜀清、諸葛故事)說明余(作者)雖處敗屋,但胸懷遠大。 |
|
(五)自「余既為此志」至「不常居」 (再藉軒中遺事)抒寫夫妻深情。 |
|
(六)自「庭有枇杷樹」至「今已亭亭如蓋矣」 (藉庭樹)抒寫對亡妻的思念。 |
主旨: |
藉項脊軒中往事)抒寫對親人的懷念。(篇腹(二)(五)) |
文體: |
形式為記敘文;內容為抒情文。 |
11-5: |
正氣歌並序 作者:文天祥 |
大意: |
序:自「余囚北庭」至「作正氣歌一首」 說明寫作本文的緣起(為在北庭土牢中發現了人間正氣)。 |
|
(一)自「天地有正氣」至「一一垂丹青」 說明浩然正氣充塞天地人間。 |
|
(二)自「在齊太史簡」至「逆豎頭破裂」 (舉史證)說明正氣長存人世間。 |
|
(三)自「是氣所磅礡」至「道義為之根」 說明正氣所在,生死不足論。 |
|
(四)自「嗟予遘陽九」至「古道照顏色」 抒寫難中對先烈前賢的仰慕。 |
主旨: |
說明正氣充塞天地人間,萬古長存。(篇首(一)) |
文體: |
本文:形式為五言古詩;內容為抒情詩。 序:應用文(書(詩)序,自序)。 |
11-2: |
六國論 作者:蘇 軾 |
大意: |
(一)自「春秋之末」至「不可以不察也」 說明六國之所以久存,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(在養士)。 |
|
(二)自「夫智勇辯力」至「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」 說明六國(因)養(秀傑之)士,(致椎魯之民雖欲叛莫為之先),為其所以少安不即亡之故。 |
|
(三)自「始皇初欲逐客」至「吾不信也」 說明始皇縱士歸田(猶縱百萬虎狼於山林)為不智。 |
|
(四)自「楚漢之禍」至「使得或出於此也邪」 說明漢(稍改秦策)世主不問諸侯養士之事。 |
|
(五)自「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」至「此其秦漢之所及也哉」 說明先王之重學,則秦漢皆不及也。 |
主旨: |
說明養士為六國之所以久存,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。(篇首(一)) |
文體: |
論說文。 |
11-1: |
教戰守策 作者:蘇 軾 |
大意: |
(一)自「夫當今生民之患」至「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」 說明生民之患,在知安而不知危,能逸而不能勞。 |
|
(二)自「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」至「而民不至於驚潰」 說明先王致民田獵習兵以應變。 |
|
(三)自「及至後世」至「而唐室因以微矣」 說明後世去兵而致亂。 |
|
(四)自「蓋嘗試論之」至「夫民亦然」 (舉例)說明能逸能勞者,始能涉險而不傷。 |
|
(五)自「今者治平之日久」至「而養之太過歟」 說明不言兵即養之太過,終如婦人孺子之驕惰脆弱。 |
|
(六)自「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」至「而要以不能免也」 說明當今國家遲速必戰之勢。 |
|
(七)自「天下苟不免於用兵」至「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」 說明教戰正所以安民之理。 |
|
(八)自「今天下屯聚之兵」至「豈不亦甚明歟」 說明平民習兵,尚可去屯兵驕豪之氣,一舉二得。 |
主旨: |
說明國家於承平時,即應教民戰守之方,以防不測。(篇末(八)) |
文體: |
形式為應用文(策);內容為論說文。 |
10-1: |
五代史記一行傳敘 作者:歐陽修 |
大意: |
(一)自「嗚呼!五代之亂極矣」至「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」 說明五代亂世,搢(縉)紳之士,無復廉恥。 |
|
(二)自「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」至「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」 說明亂世忠臣義士,求之傳記,僅得四五人。 |
|
(三)自「處乎山林而群麋鹿」至「作一行傳」 記敘五代亂世四類(隱居不污、以義自守、以忠獲罪、篤於倫常)五人(鄭遨、張薦明(一)、石昂(二)、程福贇(三)、李自倫(四))之一行。 |
主旨: |
藉為五代亂世忠臣義士立傳之便)表彰忠義、興復廉恥。(篇外) |
文體: |
形式為應用文(敘(序),書序);內容為論說文。 |
9-10: |
訓儉示康 作者:司馬光 |
大意: |
(一)自「吾本寒家」至「但順吾性而已」 記敘自己天性儉樸。 |
|
(二)自「眾人皆以奢靡為榮」至「嘻,異哉」 說明儉素為美的道理。 |
|
(三)自「近歲風俗尤為侈靡」至「忍助之乎」 說明近世風俗日趨奢侈的可哀。 |
|
(四)自「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」至「豈庸人所及哉」 (舉李文靖公、魯公、張文節事)說明前輩大賢的深謀遠慮、崇尚節儉,非庸人能及。 |
|
(五)自「御孫曰」至「故曰侈,惡之大也」 (引御孫言)說明儉為德基、侈為惡源的道理。 |
|
(六)自「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」至「今多窮困」 (舉例)說明以儉得福、以侈賈禍的情形。 |
|
(七)自「其餘以儉立名」至「使知前輩之風俗云」 勉其子,身當服行儉德,並傳訓子孫後世。 |
主旨: |
訓勉子孫服行儉德。(篇末(七)) |
文體: |
論說文。 |